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动态 > 正文
“筑云编制”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的“贵阳范例”
时间:2021-10-08 10:32:26    来源: 本站原创  


“筑云编制”联通“数据孤岛”

“数智协同”结成“效能之果”


近年来,贵州省贵阳市以大数据创新驱动为引领,立足高起点,对标高标准,深入推进“筑云编制”试点建设,建立覆盖市、县、乡三级机关事业单位的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协同管理系统,联通“数据孤岛”,促进“数智协同”。经过三年的建设、试用和推广应用,成效明显,组织、编制、人事、财政四部门关联业务实现了一个系统申报审批办理,充分发挥了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,促进了四部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能“双提升”,形成了机构编制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的“贵阳范例”。

一、基本情况

(一)建设背景2018年3月,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》明确要求“加快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同组织人事、财政预算管理共享的信息平台,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,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”。2019年8月,中共中央印发的《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》明确规定: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,对编制使用实行实名管理,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同组织人事、财政预算管理共享的信息平台”。2016年,贵阳市委办公厅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贵阳市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试点“筑云编制”推进工作方案》(筑委厅字〔2016〕12号)对贵阳市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协同管理系统(以下简称“四部门协同系统”)进行了谋划部署,将其列入我市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试点一项工作内容之一。

(二)建设目标推进四部门协同系统建设,力争通过“机构编制+大数据+互联网”手段,促进机构编制大数据与各部门间数据深度融合,深入探索“互联网+政府治理”新模式,建立机构编制和经费管理、使用监督新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新方法,“一平台集中办理”,减少单位重复劳动,进一步节约行政成本、提高了行政效能,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,为领导决策提供好数据支持保障。

(三)推进情况按照安排部署,贵阳市2017年启动了项目的考察调研、立项审批工作,2018年完成四部门协同系统的招投标及建设启动有关工作。20199月系统正式通过初验并开展上线试用,2020年9月四部门协同系统正式通过专家技术验收,目前已经四部门协同系统正式在全市应用,实现了用编补员、职位申报、考官管理、职级管理、职数管理、岗位管理、人员上下列编及编外人员数据采集统计等事项的在线申报办理,实名制数据的上报等功能。

、主要特点

按照“创新融合、精准实用”的理念,着力打造组织、编制、人事、财政四部门数据一体化云平台,结合贵阳市实际,探索一条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大数据建设应用之路,构建理念创新、业务融合、数据精准、管理智能、安全可靠的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协同管理系统。

(一)设计理念新。按照“一平台、一个库、一张网、一本账”工作思路,紧扣应用型系统定位,以大数据理念为引领,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,以四部门共建、共用、共管、共享为目标,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四部门协同管理系统建设,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,破除传统的机构编制与人员经费“孤立化”和审批过程“复杂化”难题。

(二)业务融合深系统整合了组织、编制、财政、人社、退役军人等部门机构编制、干部信息、人事管理、工资福利、经费管理、编外人员、职务职级、考核奖惩等关联业务,通过8大功能模块、20多项子功能,把四部门77项关联业务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申报、审批,实现“一网打尽”,促进“数智协同”

(三)信息数据准。系统覆盖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700余项指标和1400余项数据,汇聚了上千万各类机构编制与人员经费信息,数据的产生和汇聚全部通过业务驱动更新完善,形成靠业务促进数据的质量,靠数据质量推动业务办理的良性循环,打破过去通过“等、靠、要”更新人员信息的窘境,实现了从“等部门来更新”到“部门主动更新”的转变。

(四)智能程度高系统自动启动关联流程的审核,按业务流程将业务申请分别送至各审批职能部门,各审批职能部门按照各自业务标准和权限进行办理。同时,系统还对超编制、超职数、超结构、超时限办理等情况进行自动识别、预警提示,自动判断填写的关键信息和提供附件是否符合要求,切实减少列编不及时、业务办理不规范等现象。

(五)安全系数大。系统以覆盖贵州省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的电子政务外网作为基础网络,采用量子通信保密技术做好数据传输安全保障,通过国家等级保护三级测评,对关键信息和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,对所有数据进行双备份管理,建立完善系统管理制度和管控机制,有效保障系统和数据信息安全。

    三、应用成效

四部门协同系统上线运行后,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,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共用,强化了部门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(一)一站办理让数据来“跑路”。一是实现业务“一网通办”。将涉及机构编制、组织人事、财政预算、工资管理等模块进行整合,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“一站式、一平台”集中办理,打通了职能部门间关联业务,各单位只需一键申请,即可通过系统办理用编进人、工资审核、人事调配、编外管理、职务职级等相关业务操作二是大幅压缩办理时限。对业务办理流程再造,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,提高审批效率。系统上线以来,服务事项平均承诺办结时限已由原1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,大大压缩了办理时限。三是避免材料重复提交。全面清理办事循环证明、重复证明等各类证明材料,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。对必要的证明,通过协同单位互认共享,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证明材料。

(二)一网汇聚,让数据来“分析”。一是数据分析更高效。系统汇聚了全市机构、编制、人员、经费和业务办理等各类数据,通过建立统计分析查询模块,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,可快速查询统计机构编制、公务员、事业人员、领导干部信息情况及报表,实时掌握了解机构编制总体规模、编制职数使用、近5年人员增减变化情况及趋势。同时,系统还研发了数据分析模块,如各类机构编制实有、领导职数核定及实有情况、空余编制情况分析,人员画像和人才结构等情况分析,让数据的分析应用更便捷、更高效,为机构编制挖潜创新、跨区域跨系统调剂编制、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等工作提供了精准参考。二是决策支持更科学。建立以“智能研判”为核心的分析体系和模型,通过抓取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、甄别、分析,跨部门、跨业务间建立数据关系,标准化制定了编制使用效益分析、编制预警分析、异常业务分析、职能交叉分析、人员关系预警分析、破格提拔预警分析等常用分析报表,为超前谋划好机构编制工作、提高编制资源效益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参考,实现了从数据收集向数据分析转变,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三是系统应用更广泛。丰富完善的系统数据,能够为医保、社保、公积金、退休人员、党员、纪检监察等管理平台提供数据,充分发挥系统的数据优势,扩展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领域。同时,能够满足实名制数据上报、公务员年统上报、事业人员统计上报支持。

(三)一套标准,让数据来“规范”。一是指标统一。按照中央编办实名制管理、中组部公务员管理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员管理、教育部学历学位管理指标,建立通用规范的指标体系确保符合上级部门的要求,解决了管理指标体系不一致、统计口径不一致、基础信息不一致统计数据不一致等问题。系统上线以来,规范修正5000余名人员身份证号码,更正72名人员的姓名,纠正未及时办理人员上下编的400余次。二是流程统一。流程设计按部门职能职责进行规范,建立统一的业务办理流程图,明确了流程各环节的办理资料、审核部门、办理时限等,业务办理全流程公开、透明,从源头上杜绝了违规操作。三是档案统一。将机构编制文件、人事变更文件等档案资料统一纳入数据库管理、实时更新,确保机构历史沿革可查可溯,职责分析精准有据。

(四)一个闭环,让数据来“管理”。一是在环节上实现“编制-组织-人社-财政”闭环。系统以机构、编制管理为基础,开展人员补员、经费核拨,将组织、人社、编制、财政等部门相互分割的管理方式衔接起来,形成以机构编制核准使用为前提、人事管理业务为支撑、工资核发业务为保障的闭环运行机制,着力强化机构编制在管理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,实现了多部门间管理的无缝衔接。二是在流程上实现“审批-使用-监管”闭环。把静态的编制数与动态的实有人员对应起来,通过四部门协同系统提醒预警、自动冻结等功能,做到“凡入必审、计划使用、事后监管”。通过监控,清晰地告知单位业务办理情况,督促四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及时审核,有效预防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,有效弥补了四部门管理的真空。三是在对象上实现“编制-岗位-人员”闭环。通过四部门协同管理系统,把管理对象从抽象的编制转向具体的岗位和人员,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,定岗定编到人,实现“岗位、编制人员”相统一,有效解决“人员混编、混岗”等问题。


编辑:本站编辑